配资查查 推动连山生姜出山入湾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生姜之乡”,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山生姜”的核心产地就在连山福堂镇梅洞村。之前梅洞的生姜困于路、困于规模、困于品牌,现在却走出了大山,闯入大湾区配资查查,形成了规模,构建了市场,有了品牌影响力。这一切,得益于几届人大代表的接续助力。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黄津
通讯员王晖虹黄琳雁莫新佳
带姜入京
打通幸福致富路
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月梅是梅洞村人。她目睹乡亲们为了一袋生姜能够卖到镇上,要徒步13公里的土路,修路便成为她由来已久的心愿。
“肉姜出不去,农民增收不增富,守着好宝贝过着穷日子。”带着这样的想法,杨月梅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背着肉姜上北京,为村民修一条幸福路。
2004年,杨月梅将梅洞村的生姜带到了北京,同时将为梅洞村修路的建议也带到了北京。
北京的与会代表们在品尝了梅洞的生姜之后,深感其品质优良。杨月梅在大家品尝后讲起了带姜出山的经历,代表们惊讶于如此好品质的生姜竟然受困于路而难有销路,对于杨月梅修路的建议,大家纷纷表示支持。
2005年,在省交通运输厅支持下,一条长13公里的硬底化水泥路从梅洞村一直延伸到福堂镇,从此梅洞大肉姜有了出山入城的快速通道,村民们致富的通道打通了,生姜产业也由此一步步做大做强。
省际联动
破解“生姜”种销难题
有了通往外界的路,梅洞生姜产销量进一步提高。但随着销路单一,生姜种植用地资源瓶颈日益凸显,其销售情况也日益严峻。
“生姜之乡”无地种姜难题的解决,来源于省际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们的沟通交流。
梅洞村与广西南乡沙洞村毗邻,两地山林交错。2021年福堂镇和南乡镇共建省际人大代表联络站以后,双方围绕特色产业种植等主题积极开展调研、学习交流、代表接待走访等活动,在两地人大的牵线搭桥和种植大户代表的带头下,很快便探索出两地的“杉姜套种”模式。
每年春分时节,沙洞村的林农砍伐完杉木后,梅洞村的村民便免费为他们开耕,并利用新苗生长的第一年不争光的优势种下姜苗,待到立冬前后,肉姜采收完毕后就把土地归还。“杉姜套种”既让沙洞村节省了种植杉木的人工成本,又使梅洞村有了生姜种植所需的轮耕土地,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梅洞村共有300多户姜农在杉树林下套种大肉姜2100多亩,有效解决种植土地的瓶颈问题。
土地问题解决之后,如何拓宽新的销售渠道,又成了代表们面临的难题。
今年11月,2023年连山人大代表助农直播培训开班,这是连山县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三年举办直播培训项目,旨在探索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助农直播”方式,为连山生姜、连山丝苗米等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铺设了一条“快车道”。连山各级人大积极拓宽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直播间,发动各级人大代表积极为民发声、为连山代言。
“连山大肉姜又被称为‘辣山芋’,品质独特,尤以梅洞村产的大肉姜品质最优,其姜块肥大,皮薄肉厚,色泽金黄,姜辣素高……”在梅洞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代表直播间,县人大代表、梅洞村委会干部覃小梅正借着培训之机,在向网友推荐梅洞大肉姜。
在人大代表助农直播及直播推广的助力下,连山生姜成功“出圈”,年销售量达5000吨。
山海协作
开辟出山入湾“新赛道”
广州市花都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于2021年进驻连山福堂镇,借着帮扶工作的新渠道,福堂镇人大积极与帮扶工作队就乡村产业振兴进行广泛交流学习和探讨。
“通过与帮扶工作队的沟通交流,打开了我们发展的新思路,要进一步打响连山生姜品牌,必须走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成立生姜协会是第一步。”市、县人大代表、梅洞村党支部书记韦光宾充分发挥代表示范引领作用,在梅洞村大肉姜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生姜协会,整合50多户姜户和1000多亩的姜地。
在帮扶队的牵线搭桥下,连山生姜协会加大对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宣传力度,建立起和广州、港澳等大中农贸市场及超市的对接,积极开辟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的通道。
在今年11月配资查查,花都区对口帮扶清远连山协作发展农特产品推介会上,梅洞生姜备受欢迎,现场销售了1000公斤,后续订单不断。通过山海协作,梅洞生姜开辟了出山入湾“新赛道”,进一步助推梅洞生姜规模化种植、公司化经营和品牌化运作。